安德学院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引进课程外教授课顺利开展。南澳大学选派的12位资深外籍教师承担全部引进课程的教学任务,安德学院对每门课程选派了中方共课教师,教学秩序井然,学术氛围浓厚,师生互动热烈,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
本次授课由12位外教与校内12位教师联合开展,外教授课,中方共课教师对专业疑难知识点进行适时答疑解惑,涉及面向四个专业本科生开设的12门引进课程(2022级3门,2023级3门,2024级6门)。

本学期引进课程教学均严格按照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执行,由南澳大学引入教学大纲、教学资料(经安德学院审查)及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国际同步性,遵守《澳大利亚国家教育质量框架》的教学质量标准。授课教师均在其专业领域内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他们的到来为安德学院学生带来了国际前沿的工程理论、技术动态与创新思维模式。
安德学院对本次外教授课高度重视,协调国际交流合作处、本科生院、教师发展研究院、保卫部、后勤服务中心等单位为外教的在校工作与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精细化的保障与服务,确保了教学活动的无缝衔接与顺利开展。中方教学团队亦积极参与授课与交流,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与外教进行了深入研讨,有效促进了中外教学理念的融合与本土化实践的优化。






引进课外教与学生课堂体验
此次引进课程外教授课的顺利开展,不仅切实提升了安德学院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为我校教师的国家化课程建设能力提升与科研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学方法,反哺我校广大师生,助力学校国际化发展。
我校共课教师评价:
常金勇,教授,《数据结构 1/Data Structures 1》
澳方教师Ben展现出了很高的专业水准,对数据结构领域的基础知识和Java编程有着深入且独到的见解,为课程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在教学方式上,他们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Ben老师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与我交流沟通顺畅,在课程设计、教学安排等方面积极分享经验、相互学习。这种跨文化的合作教学,不仅让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教学模式,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有力地推动了《Data Structures 1》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王腊银,副教授,《项目控制方法/Project Control Methods》
《项目控制方法project control method》是安德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大四开设的引进课。澳方老师Shadi从课程主要内容讲解到课程案例分析再到师生互动环节,都以饱满的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给大家上课。过程中,选择中澳有代表性的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Mentimeter工具增强师生互动水平,通过Write out形式引导节奏,对英语听说水平有待提高的同学特别友好。
王佳婧,工程师,《操作系统与工具链/Operating Systems and Tool Chains》
《操作系统与工具链》,课程深度融合操作系统原理讲解、工具链实操、代码调试与成果演示,难度从基础命令运用逐步过渡到团队协作与项目开发,在外教的引导下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每个教学环节都精准对接课程核心目标,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对底层逻辑的探索欲与技术创新思维。外教老师教学态度严谨细致,课前针对Unix操作系统的使用、版本控制工具等重难点内容准备了丰富案例与实操手册,课堂上大部分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主动投身实践练习项目中,在指定开发工具与硬件资源框架内,通过查阅文档、调试代码攻克技术难点,借助小组分工协作,高效完成了相关实践练习。与外教的近距离交流和高频次技术研讨,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让同学们在使用英语沟通代码逻辑、讲解技术方案的过程中,显著提升了专业英语表达能力与工具链实战应用能力。
罗西,教授,《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设计与集成/Design and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课堂上,外方老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同学们提升对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理解,将高深的专业理论深入浅出化及通俗易懂化。通过将澳大利亚风力发电项目与中国风力发电项目的深入讲解与相互对比,在讲课的同时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带领同学们体验了不同于国内的学习氛围。课堂中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提问,踊跃互动,教学氛围轻松活跃。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外教的授课方式非常生动,课堂互动性强,面对面的教学具备网络课堂不可替代的效果。






引进课课堂合影
学生评价:
贺子涵,智能2401
通过《电路理论》这门引进课程,我们深切感受到南澳大学老师的专业精深与教学热忱。他既具备扎实且前沿的电路理论知识体系,又能以清晰易懂的方式构建教学逻辑,让我们对电路原理、分析方法等内容有了透彻的认知与扎实的掌握。《电路理论》作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质引进课程,在老师们的倾心授课中,我们不仅筑牢了电路专业知识底座,更在国际化教学语境里提升了专业英语的运用熟练度。同时,我们也得以了解到国际上电路理论在建筑电气智能化领域的应用趋势,这为我们日后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方向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很有启发意义。
王一舟,土木2201
本次我们接触的引进课程是专业核心课《项目控制方法(Project Control Methods)》,和以往课程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授课教师——这次由一位华裔老师为我们主讲。 这位华裔老师兼具国际教学背景与对中文语境的熟悉度,和之前的澳方老师相比,优势很明显:一方面,他的英语口音更贴近我们的听觉习惯,课程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如“critical path method”“earned value management”)也会用更易理解的用词解释,避免了因文化差异或口音导致的信息偏差;另一方面,在课堂互动中,同学们明显少了语言沟通的顾虑,之前面对澳方老师时可能犹豫的问题,现在会更大胆地主动提出。
申华远,计算机2402
在当前与阿德莱德大学的《数据结构》课程学习过程中,外教Ben老师以严谨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持续带来精彩的课堂体验。课程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既注重理论深度,也强调实践应用,结合大量案例分析与课堂互动,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与思辨能力。老师鼓励提问与讨论,营造出开放、多元的教学氛围,使我们在不断探索中逐步提升专业素养与编程能力。这门课程正成为我们深入理解数据结构核心概念与国际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桥梁。
王张弛,工管2401
通过《工程沟通与BIM建模》前两讲的学习,我们切实感受到课程的实用性,Ki Pyung Kim老师的授课内容扎实且贴合工程实际。在授课过程中,Ki Pyung Kim老师还结合典型案例深化理解,直观分析。同时结合工具说明如何规范沟通流程。此外,他通过模拟国际工程会议场景,让我们练习不同角色间的沟通协作,帮助我理解工程沟通中的原则。这些内容与方法让我们可以快速理解掌握工程沟通的核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上课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Ki Pyung Kim老师的专业底蕴与教学用心。他不仅具备深厚的课程理论积淀,还搭建了贴合工程实际的教学体系,不仅让我们对工程领域的专业沟通有了系统且直观的认知,还夯实了工程沟通的专业基础,这对我们未来在工程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渊林,智能2202
通过《先进控制》这门课程,我们充分感受到了Terence Chan老师的专业素养与用心付出。作为澳籍华裔,老师以英文授课构建了国际化的知识传递场景,同时总能敏锐捕捉到我们的理解难点,努力用略显生疏的中文耐心答疑,让专业知识的吸收既兼顾了国际视野的拓展,又消除了语言壁垒的阻碍。老师的教学既扎根于先进控制的理论深度——从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框架到智能控制算法的前沿应用,讲解逻辑清晰、推导严谨;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Matlab仿真案例、小组编程实践等环节,引导我们将抽象的控制模型转化为可落地的解决思路,在动手过程中深化了对“控制策略设计与优化”的认知。陈老师的课堂氛围开放且包容,无论是英文交流的思路碰撞,还是中文补充的细节追问,都能得到细致回应。这不仅帮我们提升了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们用国际化视角分析复杂控制问题的思维习惯。《先进控制》这门课,既是专业知识的进阶课堂,也是跨文化学习体验的宝贵平台,对我们后续的专业研究与工程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